迷題:39家次新公募當下生存現狀如何?13家超百億,3家至今暫無新發產品
(原標題:39家次新公募當下生存現狀如何?13家超百億,3家至今暫無新發產品)
財聯社2月18日訊(記者 閆軍)拿牌照不易,在市場存量博弈與行業馬太效應雙重擠壓下,中小公募生存更為不易。歲末年初的時節,財聯社記者選取2017年以后成立的39家次新基金為維度,觀察這些新基金公司的成長路徑。以2017年為分界點,在于這一年監管不再新批貨幣基金,新成立小基金公司沒有貨基作為抓手,是如何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的?沖在前列的公司做對了什么?誰又落后了?13家次新公募非貨管理規模超百億在業內看來,次新公募成立的時間節點并不算好:一是公募行業規模增速最快的階段,這些次新基金剛剛拿下準生證,錯失或者僅僅趕上紅利期的尾巴;
二是沒有新批貨幣基金保規模,次新基金只能在股基和債基賽道競爭;
三是缺乏人才,在整個行業向平臺化轉型的過程中,次新基金公司也無法進行大而全的布局;
四是繼續錯過ETF的機遇,無資源可“卷”,只能再次缺席。
此外,在去年的極端行情中,股債配比發行的要求之下,股基賣不動,債基難獲批,次新基金公司的發展越發艱難。那么,來看一下39家次新基金在2023年交出怎樣的答卷。整體而言,截至2023年底,39家次新公募非貨合計管理規模為4574.6億元,略高于匯添富基金單家公募的非貨管理規模(4491.64億元),后者在行業排名第9。單個公司而言,非貨管理規模超過百億的共計13家,非貨管理規模最高的是蜂巢基金,為507.89億元,惠升基金和睿遠基金分別以482.81億元、428.12億元緊隨其后。三家均為個人系,也同樣是2018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從榜首的蜂巢基金來看,債基是支持規模的最大功臣,占比近95%。債市的良好表現讓次新基金公司搭上了快車道,2023年12月,蜂巢上清所0-3年政金債指數僅用了4天就募集規模到了65億元。惠升基金方面,結構上同樣以債基為重,占比約9成,其余為混合基金和指數基金。睿遠基金則與前二者不同,在傅鵬博、趙楓等明星基金經理號召之下,睿遠基金在成立之初就自帶光環,旗下兩大主動權益類產品都曾一度風光無限,不過隨著市場的調整,規模略有縮水,但依然占據公司總管理規模的近八成。而饒剛管理的偏債混合型產品與公司旗下唯一純債基金一道,截止去年底也有近百億規模。在百億以上規模中,還有淳厚基金、中庚基金、泉果基金、朱雀基金和博遠基金5家屬于個人系(包括私募系)公募。此外,路博邁基金是百億次新基金中唯一一家外資系公募,管理規模為102.61億元。次新基金突圍路徑除了像睿遠、中庚、泉果這類本身擁有明星基金經理自帶流量的公募之外,多數次新公募要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難題。對此,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次新基金規模突圍路徑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側重在電商渠道去“卷”固收。比如去年打造了網紅債基的東興基金,東興興瑞一年定開在2023年11月6日至12月1日進行新一輪開放期,11月3日啟動預約,開放日僅1天就關門謝客,到了11月7日,東興基金便發布公告稱該基金暫停申購,據悉累計獲得33億元的申購,遠超20億元的規模上限,并將啟動比例配售。這只基金之所以備受關注還在于基金收益率,從2023年初至11月6日期間,東興興瑞一年定開收益率達到10.46%,在中長債基排名第一。基金經理篤定城投債配置,進行一定的信用下沉,在國家化債政策背景之下成就了這只產品的業績表現。第二類是量化賦能。這類以私募系博道基金為典型代表,不需要養龐大團隊,切入小而美、收入高的細分賽道的博道基金在產品結構上較為均衡,股票型、混合型、指數和債基均有布局,量化對各類產品均有賦能。博道在私募期間第一只產品就是量化基金,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2023年上半年,博道基金已經躋身公募量化十強行列,目前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楊夢管理十余只量化基金,規模達到115.41億元。在固收方面,量化同樣賦能,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陳連權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固收+產品中,為了尋求更多資產配置的阿爾法收益,引入量化策略輔助,具體思路為采取量化資產配置的方式去動態調整股與債之間的配置比例,模型里面還有避險因子,在充分利用股債蹺蹺板效應的同時,也盡可能降低股債雙殺的風險。第三類是極為個別做通道。盡管監管明令禁止,仍有極個別中小公募憑借牌照優勢為私募等機構提供通道便利。尚有3家次新公募未發產品,民生基金處境尷尬當前已經成立的39家次新公募中,還有匯百川基金、蘇新基金和民生基金尚未成立新產品,三家分別為個人系、銀行系和券商系。匯百川基金成立時間最晚,2022年11月25日獲得證監會批復,2023年3月20日成立,券商大佬王錦海為第一大股東,注冊資金為1億,其中,王錦海出資6543萬元,出資比例為65.43%,劉歆鈺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出資額為1080萬元,出資比例為10.8%。此外,匯百川基金還有許峰、蔣金強、倪偉等五位股東。銀行系蘇新基金高管剛剛落地,此前曾廣發“英雄帖”海選總經理,今年1月19日,財聯社記者獨家獲悉,前國海證券總裁盧凱敲定蘇新基金總經理一職。蘇新基金成立于2023年2月,是繼2016年6月恒生前海基金獲批設立以來的首個銀行系公募。大股東為蘇州銀行,持股比例為56%;CapitaLand Fund Management Pte.Ltd.和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則分別持股24%與20%。在資管業務的熟稔的盧凱加入后,蘇新基金新產品發布或將提上議程。民生基金是三家中成立最久的基金公司,于2020年2月10日獲批,當年6月2日成立,但距今三年多,旗下無一產品。從股權結構來看,民生證券是100%大股東,2023年3月15日國聯集團以91.05億元競拍到民生證券30.3%股東,第一大股東更迭后,民生證券與國聯證券合并推進。對于民生旗下公募基金,成立后業務并沒有實質性推進或許與股東方民生證券的變動相關。不過,在民生基金與國聯基金合并后,民生基金似乎處境似乎較為尷尬,原因在于國聯基金在2023年2月通過摘牌方式收購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權。隨后,國聯證券與上海融晟簽署相關協議,國聯證券收購中融基金股權比例改為75.5%,中融基金也更名為國聯基金。這樣來看,國聯證券旗下已有一家控股公募,當前監管對于券商旗下公募管理公司的標準為“一參一控一牌”。隨著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的合并,要解決旗下兩家控股公募的問題。